《雪江归棹图》是北宋宋徽宗赵佶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雪江归棹图》描绘的是冬日雪景山水画。全图不着色,仅以细碎之笔勾勒、点皴山石,淡墨渲染江天,衬映出皑皑雪峰。
纵30.3厘米,横190.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雪江归棹图》为绢本,设色,纵30.3厘米,横190.8厘米。画面起首远山平缓,江面平静,江中归帆片片。进入中段以后,山势渐渐高耸,白雪封山,银装素裹,江河坡岸隐现,其间点缀着楼观、村舍、桥梁、栈道及人物活动,使整个画面静中有动。继而趋于平缓,整福画面面富有高低错落的节奏感,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坐于舟中,沿江眺望窗外时时变换的景色,充分展示了长卷绘画的特点和魅力。画幅的右上角有赵佶瘦金书“雪江归棹图”,左下角钤“宣和殿制”印并“天下一人”花押。卷后有宋蔡京,明王世贞、王世懋、董其昌、朱煜五家题记。 [3]
画家在作品里的隐喻特别是政治隐喻住往是自我内心的表露,如果结合作品的历史背景及画家的心态,也许能破解其意。
徽宗题写的图名“雪江归棹”是否取天下“归赵”之谐音,尚待考页证,可以确信的是,在他绘制该卷之时,的确有大片国土“归赵”:崇宁至大观年间(1102—1110年),辽金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徽宗利用这个时机在西北、西南扩充了疆域、巩固了边远地区的地方政权,在短短的6年里连续恢复和设置了10个州。如崇宁二年(1103年),攻西番地,复设湟州;次年,又收服鄯、廓二州州;崇宁四年(1105年),复设银州;大观元年(1107年),以黎人地置庭、孚二州,侵夺了南丹、溪峒,置观州,在涪州夷地置恭、承二州;大观三年(1109年),在泸州州夷所纳地置纯、滋二州,出现了北宋后期极少有的国土扩充的现象。
联系画家绘制该图的历史背景,可以判定此时此刻画家的心境,可以说,这是宋徽宗在得意之时的得意之作。 [2]
该图画北方雪景江山之景,布景开阔平远,近实远虚,主体山势十分鲜明、突出,中、远景的群山层层推远,映带自如。画中的点景人物表现了渔夫、船家的江上生活,如归棹、泊舟、捕鱼、背纤等,村舍、桥梁和栈道散落于山脚,行旅、仆童和樵夫等穿校其间,远处宫观隐现,雪色迷茫,寒气袭人。 [2]
宋徽宗很少画山水,其构图与王诜的《烟江叠嶂图》颇为相近,可知出自宣和殿的山水画与王诜的艺术联系,属李成雪景寒林一路的余绪。 [2]
行笔尖劲峭拔、细碎,树木造型却颜有姿态,寺观的用笔尖峭爽利,流露出作者长于画枝条和界画,这来自于作者的花鸟画和界画的艺术功力。从用笔来看,时时处处流露出瘦金书硬尖利的笔画特性和在转折处喜用偏锋、侧锋的运笔习惯,与徽宗的书法笔性相近,这种笔性必定会十分自然转换山水画用笔。 [2]
清代画家吴升《大观录》:“格制颇与晋卿《渔村小雪》相似,但气韵风度凝重苍古,直闯王右丞堂奥。” [4]
《雪江归棹图》至清代以来流传有绪,曾经梁清标、张应甲递藏,最后经乾隆帝、嘉庆帝、宣统帝御藏,《东图玄览》、《石果宝笈·续编》、《清河书画舫》、《玩瑚网》、《大观录》等著录。民国年间,被溥仪盗出宫外,后散落民间,转入张伯驹先生之手。1962年,张伯驹先生将该图捐献国家,文化部文物局(今国家文物局)拨故宫博物院。 [3]
2015年9月8日至11月8日,《雪江归棹图》在故宫武英殿举办的“石渠宝笈特展”中展出。 [5]
赵佶(1082.11.10—1135.06.05),即宋徽宗(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子、宋哲宗赵煦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历任镇宁军节度使、司空、昭德军节度使等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