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林重汀图》是五代时期南唐的董源创作的绢本墨笔淡设色画。
此图皴笔粗,苔点则兼用渴笔、焦黑、乱锋为素的空处相掩映,黑白对比变化多端。垂柳分列面相之,而运笔迅疾,力量饱满。除长披麻外,复于岸之顾盼,村舍延,远景近景连成一片。此画技法高超,阴面以碎笔打点,或聚或散,不仅线、点的墨色和乃难得的绝世佳作。
此图隔前描绘寒林、汀渚、江水及在后景上表现高山与水乡泽国之景致。在寒林旁隐约见茅舍几间,及依稀有六名扛行李的挑夫,在后景中也零星散布着江南特有的茅屋景色。 [2]
此图表现江南水乡风景。画中下方以重墨擦染沙岸,细笔勾绘芦荻, 中部坡陀上寒林丛中露出村舍板桥,远方溪水对岸亦绘山丘村舍,再远处溪岸重重,延伸至画外。整幅画面以湿墨擦染而出, 予人以一望无尽之感, 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南景。 因此称其画为“天下第一” 的董画。
此图景物处处皆有妙处,董源以“峥嵘”之势,运“雄浑”之笔,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山坡,皆以披麻从坡脚皴起,由密而疏,直至坡面方留空白,复于山坡起伏处加苔点,但此图笔粗阔,以方折增强动势;苔点则兼用渴笔、焦墨、乱锋为之,而运笔迅疾,力量饱满,像似从高空撒下,把山石都敲响了;山坡画丛树,树身无复笔,更无皴,树叶亦草草一次而成,但皆各具条理。除长披麻外,复于堤岸的阴面以碎笔打点,或聚或散,不仅线、点的墨色和缣素的空处相掩映,黑白对比更是变化多端,富有节奏感。在近处坡脚下,水际碎石,皆以大横点代替线条、轮廓,但前者小而嫌“拘”、距离均匀,后者大而能“放”,错落有致。近处水边,岸上的垂柳顾盼生姿。芦苇则线条遒劲,尽写摇曳之态。汀渚则密中求疏,皆长披麻湿笔平拖,酣厚苍浑。 [3]
董源此图构图别有一格。中间留“水”之位,上下留“地”之位,而“天”之位都不见了,以重汀代之,更显地之广,天之高。此画的结构较为紧凑,疏密得宜:画幅下部坡石和树木的起伏,顶部以远山覆盖于冈峦之上,远看忽隐忽现。山石皆用浓淡相间的墨色点簇而成,皴笔粗润,苔点则兼用渴笔、焦墨、乱锋为之,运笔快速,力量饱满,能显出山石的结构。上半幅山坡上的丛树,树身无复笔,树叶也草草一抹而过;近处树木,树身勾而复皴。河塘边芦苇,线条遒劲,写出了在微风中摇曳之态i汀渚先于中部,又见于顶部,画面阔广,几乎占全画的三分之二左右,所以汀,水交接比较少,汀渚用长披麻、湿笔平拖,而酣厚苍浑。堤岸用长披麻外,复于岸阴面以碎笔打点,形成黑白对比。总之,此《寒林重汀图》具备存世董源真迹较多特点,情感之奔放,笔墨之洒脱,布局之惊险,这些与他长期经验积累所分不开的,足以说明董源的笔墨功力之深厚:这幅“天下第一”的董画,或是晚年之作。 [2]
张珩:是幅好画!日本飞番阁,恐非董源,至迟亦北宋早期之物,画手与赵干《江行初雪图》相近。 [4]
著录:(宣和画谱)卷十一。清河书画纺)卷六。诸家藏画簿》卷四。《日本现在支那名画目录》。日本所在中国绘画目录》博物馆编赏:《中国名画鉴赏辞典》。按语:此幅无款印。又名(平峦遥村图》、《寒林》轴。诗塘有董其昌题”魏府收藏北苑画天下第一”。曾为北宋宣和、元文宗内府所藏。有”宣元阁宝”等藏印。曾经日本竹添履信收藏。 [5]
董源(?~约962年)五代时期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曾官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多画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画。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表现江南一带山川景色,用笔圆曲柔浑,用墨清润淡雅,多画平远山势,有苍莽之气。北宋郭若虚称“类王维”,米芾赞为“唐无此品”。元代赵孟糖称其山水景物富丽,有李思训风格。董源与巨然并称“董巨”。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又与荆浩、巨然、关仝并称为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画人多用青红,小而神情逼真。传世作品有《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洞天山堂》。[6]
交易规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