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述:5.00 | 发货:5.00 | 售后:5.00 ]
近一月成交:0笔 ,共0.00
  • 关于我们

人物生平

编辑

陈洪绶(公元一五九八~一六五二年),明万历二十六年生,清顺治九年卒,享年五十五岁。字章侯,号老莲,又号老迟。遁入空门后,又自称悔迟、勿迟。浙江绍兴诸暨人。自幼天资颖异,善诗词,工书法,尤精于绘事。早年启蒙于蓝瑛,后与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言行思想深受刘宗周、黄道周、祁彪佳诸师友影响,忧国忧民,壮怀慷慨。他的绘画特色是:构图丰富,线条和色彩提炼得十分简洁古雅,善于把自然物象的形态和内在性格,大胆地加以概括、夸张,表现出充沛的生命力和艺术的感染力。在表现方法上,突破了风靡复古的时代局限,创造出特立独行的迂拙而生动的艺术风格。而他有意识为木刻家起稿的创作方式,吸取了民间木刻和唐宋绘画的优点,对传统版画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转自君友会王爱君美术文献《陈洪绶》。陈洪绶目前传世版画有九歌、博古叶子、水浒叶子、张深之正北西厢。

陈洪绶祖上为官宦世家,至其父家道中落。出生前,有道人给他父亲陈于朝一枚莲子,说“食此,得宁馨儿当如此莲”,所以陈洪绶出生后,小名即为莲子(晚号老莲),谱名则为洪绶,一名胥岸,字章侯。

陈洪绶幼年即展露

陈洪绶陈洪绶

出了极高的绘画天赋。相传陈洪绶四岁时到已订亲的岳父家读书,见室内墙壁粉刷一新,便用桌椅做脚手架,在墙上画了一尊八九尺高的武圣关公像,像身拱手而立,栩栩如生,老丈人见了,吓得赶紧下拜,并且长期供奉。 [2]  九岁父亲去世,随蓝瑛(“浙派三大家”之一)学画花鸟。蓝瑛赞叹道:“使斯人画成,(吴)道子、(赵)子昂均当北面,吾辈尚敢措一笔乎!”自愧在人物写生上力不及洪绶,并从此立誓不再画人物,曰:“此天授也。” [3] 

有一次,陈洪绶在杭州学府里见到李公麟七十二贤石刻像,用十天时间画了一个摹本,人们都说临得很像,陈洪绶听了很高兴。后来他又去临了十天,边临边加以改造,结果人们都说临得不像,而陈洪绶听了却更高兴。不满二十岁时,祖父与母亲去世,他哥哥一心想鲸吞家产,陈洪绶就将自己的一份拱手相让,离家出走,客居绍兴。

在绍兴师从著名学者刘宗周,深受其人品学识影响。1616年冬,洪绶作《九歌》人物十一幅,又画《屈子行吟图》一幅,仅用两日完成。天启三年(1623),洪绶妻萧山来氏染病亡故,后继娶杭州韩氏。崇祯三年(1630)应会试未中。崇祯十二年(1639)到北京宦游,与周亮工过从甚密。后以捐赀入国子监,召为舍人,奉命临摹历代帝王像,因而得观内府所藏古今名画,技艺益精,名扬京华,与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但由于目睹政权的腐败,当崇祯帝任命他为内廷供奉宫廷画家时,他抗命不就。

崇祯十六年(1643),南归隐居绍兴。明朝覆没后,清兵入浙东,陈洪绶避难绍兴云门寺,削发为僧,自称悔僧、云门僧,改号悔迟、老迟,曾自云:“岂能为僧,借僧活命而已”,“酣生五十年,今日始见哭”。一年后还俗,晚年学佛参禅,在绍兴、杭州等地鬻画为业。相传一位官员为骗取陈洪绶的画,便声称自己有件古画,不知是宋画还是元画,请陈洪绶到他的船舱中去鉴定一下。不料那官员拿出来的不是画而是绢,执意要陈洪绶为他画画。陈洪绶一面破口大骂,一面脱衣服准备往水里跳,弄得那官员只好作罢。陈洪绶性格放浪而好色,试图收藏或收购他的作品的人,竞相到他经常出入的妓院去求画。清军攻占南京时,大将军固山额真从城中抓获陈洪绶,大喜过望,当即指使陈洪绶作画,陈不画,拿刀威胁,也不画;最后用酒和美女引诱才得以如愿。

晚年曾在浙抚“田雄坐,尝使酒大骂”,顺治九

陈洪绶像陈洪绶像

年,“跌坐床箦,喃喃念佛号而卒”。一说他“才多不自谋,有黄祖之祸”,被田雄所暗杀,一说是被杭州卢子由所害。逝后葬于绍兴谢墅官山。

陈洪绶所画的人物,体格高大,衣纹细致、清晰、流畅,钩勒有力度,整体效果在仇英唐寅之上,人称三百年间没有他这样格调的笔墨。明清之际,摹仿陈洪绶的画家多达数千人,其作品和技法远播朝鲜和日本。陈洪绶一生从事版画艺术,以书籍插图的形式广泛流传于世。他的作品数量很多,流传下来有《九歌图》、《西厢记》、《鸳鸯冢》、《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五种,都由与他同时代的著名刻工雕刻,是明清木刻版画的代表作。陈洪绶的著作,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筮仪象解》等。陈洪绶的版画艺术,对清代画家萧云从任熊等名家从事版画创作,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明亡后,出家为和尚,名悔迟。后来在杭州卖画。他画仕女,装束古雅,眉目端凝,古拙中透出妩媚。曾为《西厢记》等戏曲小说作插图,造型简练概括,其作品有版画《水浒叶子》、《博古叶子》、《西厢记》、《鸳鸯冢》、《九歌图》、《屈子行吟图》以及卷轴画《戏婴图》、《仕女图》、《花卉山岛图》等。藏书亦富于一时,其先人在元末曾建有“日新楼”以藏书,祖父陈奫又建有“宝书楼”。其父陈于朝(1573~1606),尝读书苎萝山西竺庵。著有《苎萝山稿》、《四书简切讲义》、《自得斋稿》。他将先人所有著述及其先人所藏古籍、字画,建有“七章庵”以庋之,俞樾称“七章庵陈氏藏书,遂为越中冠”。著有《宝纶堂集》。裔孙陈烈新(1817~1899),字莼斋,藏书甚丰。 [4] 

交友张岱

编辑

世家出身的张岱交游广泛,但多为心气心意相得者,有前辈学者文人,如黄道周周懋谷王思任等,有史学艺术同好如查继佐祁彪佳等,也有民间艺人夏汝开彭天锡等,还有身怀精艺居心高旷的鲁云谷、闵汶水等,而画家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可谓其至交,两人山水共游,艺术合作。

那真是个懂女人、爱女人的画家

西湖西湖

啊。从他的一些画上题跋,可以知悉他在红楼画舫作画的情景,“辛卯八月十五夜,烂醉西子湖,时吴香扶磨墨,卞云裳吮管……”此等奢靡,胜过天上人间。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里说他,中年以后纵酒狎妓自放,有钱人拿了大把的银子恭恭敬敬来求画,他都不予理睬,但只要有酒、有女人,他自己都会找来笔墨作画,即使贩夫走卒乃至垂髫小儿,他也都有求必应。活脱写出此人可爱的还有清人毛奇龄陈老莲别传》里的一节,说的是1646年夏天,陈洪绶在浙东被清军所掳,“急令画,不画。刃迫之,不画。以酒与妇人诱之,画。”

张岱晚年坐说昔年盛事的回忆录中,不时出没着一个被他称为“章侯”(章侯是陈洪绶的字,他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号叫老莲)的人的身影,称其为“字画知己”。陈章侯出生于诸暨望族,张系绍兴城内名门之后,一方水土所孕的奇才异趣,再加两人年龄又相去不远,两个青年艺术家很早就开始了密切交往。早年一同读书于“岣嵝山房”,后又多次一同出行访友。《陶庵梦忆》所记“甲戌十月”,两人和众友人一起到不系园看红叶,陈洪绶“携缣素为纯卿画古佛”,并“唱村落小歌”,张岱则“取琴和之,牙牙如语”,这般的放浪自在,进入新朝苟且偷生的张岱回望往事怎不感怀唏嘘?

出于对友人画艺的欣赏,张岱在他著名的《石匮书》中把陈洪绶列于“妙艺列传”,称他“笔下奇崛遒劲,直追古人”;陈洪绶则这样评价他的朋友:吾友宗子(张岱,字宗子)才大气刚,志远博学,不肯俯首牅下。天下有事,亦不得闲置……言语间皆是惺惺相惜之意。

张岱说,虽然他朋友的画名在生前就

陈洪绶陈洪绶

已得到承认,并常常炒成天价,“然其为人佻傝,不事生产”,以至顺治九年那年暴毙时竟至无以成殓。看来这些画并没有使他变得富有起来。张、陈都是由明入清,在新政权下一个“披发入山”,一个“剃发披缁”,在心态上都是不折不扣的文化遗民,张岱记录的陈洪绶的四句自题小像:“浪得虚名,穷鬼见诮,国亡不死,不忠不孝”,语间全是明末清初文人的大痛楚。时人记述,甲申之变的消息传来时,陈洪绶正寓居于徐渭青藤书屋,悲痛欲绝之下,他“时而吞声哭泣,时而纵酒狂呼,见者咸指为狂士,绶亦自以为狂士焉。”

陶庵梦忆》的作者还记述了他的好友一次喝高了去追一个陌生女郎的事。说的是1639年,时近中秋,张、陈二人在西湖边的画舫应酬回来,看到月色明亮如许,两人又乘兴划船到断桥,一路饮酒、吃塘栖蜜橘,真个是不亦快哉。途中有一女郎要求搭船,此女“轻纨淡弱、婉瘗可人”本来喝得昏昏欲睡的陈洪绶直如打入了一针兴奋剂,他以唐代传奇中的虬髯客自命,要求此女同饮。女郎竟然也一点不扭捏,欣然就饮,把船上带的酒都给喝空了。问女郎家住何处,她总笑而不答。等她下了船,陈洪绶在后面暗暗跟踪,只见此女身影飘过了岳王坟,就再也找不到了。

我想三百多年前的月色下,陈洪绶是遇到狐狸精了。 [5] 

艺术特色

编辑

书法

陈洪绶虽不以书法名世,但其于书法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相当惊人的。陈洪绶作书严循中锋用笔之法,他深谙

陈洪绶陈洪绶

掌竖腕平执笔的奥秘。其间虽小有以侧锋取妍处,但他能立即将笔调整过来。如此高超的控笔能力,无疑只能以掌竖腕平执笔法为之方可。再有,书法所要求的“回藏”、“提按”、“顿挫”、“绞衄”、“呼应”等等笔法要略,在他的运笔过程中,似无一处有缺憾,只是他做了无痕迹罢了,这也正是大相不雕、信言不美、修养至炉火纯青境界的具体体现。从其书作中,我们可以感到,陈洪绶作书,心态是愉悦恬静、轻松欢跃的,书写过程对他来说似乎是一种最甜美适畅的享受。因此可以说,陈洪绶已找到了一种执运笔法的最佳方式,而这方式正是书法执笔、运笔的“真义”,在这“真义”中,书法的中锋运行、回藏提按以及顿挫绞衄,全都是为畅爽书写且写出美感服务的。

清代包世臣将陈洪绶的书法归在“逸品上”,评曰:“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方邵村与周亮工论画时说:“逸者轶也,轶于寻常范围之外,如天马行空,不事羁络为也。亦自有堂构窈窕,禅家所谓教外别传,又曰别峰相见者也。”吴修在《明代尺牍小传》称“章侯书遒逸”。这种“逸”无疑是在审美情趣上受师友黄道周倪元璐影响,所谓“师其心而不师其迹”也,黄涌泉先生分析陈洪绶书法是早年从欧阳通的《道因碑》用功,中年参学怀素,兼收褚遂良米芾之长,并得力于颜真卿的三表。黄先生大抵是综合从三百年来各家对陈洪绶书法的简识,实质上从“气格”上辨析陈洪绶书画是同调的,因人物画的线描书法是关键所在,如宋徽宗虽创“瘦金体”,也纵然逃脱不了从欧取骨这一法则,杜甫讲“书贵瘦硬方通神”即是此理。陈洪绶的行书为长方的字形,内敛的结体,外拓的撇捺,细劲的笔致,如中宫收紧之波挑、长捺、抛钩等这些都是从唐人写经体中所取法。再则劲峭秀逸的书体用来题款与画面相得益彰,精通其理的赵吴兴一语道破“画法关通书法律”,历代的工笔画题款大致如此,若用肥硕的东坡体题陈洪绶画款岂不笨拙而使画面主次不分。反之,若徐渭大写意画用瘦硬劲秀的书体题跋明显“失调”了,所以画家笔法必然与其画同调,亦即书法是为画法的用笔与题跋相辅的,鉴定古代书画从画法与题款的笔法来分析也是关键所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大千造假“四僧”蒙骗了世人,而其作伪金农与陈洪绶两家题款解决不了,他自言因金农“金石气”的气格高古无从落笔。而陈洪绶的假款相传为研究陈洪绶的谢稚柳所为,当然这一公案谢先生并未认可。 [6] 

绘画

陈洪绶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版画方面。明代至清初是中国版画的黄金时代,尤以萧云从、陈洪绶两位主持画坛的大家之作为最。萧的传世木版画以山水为佳,而陈洪绶则独霸人物画坛。

陈洪绶所作版画稿本,

《西厢记》插图《西厢记》插图

主要是书籍插图和制作纸牌(叶子)用,著名的有《九歌图》及《屈子行吟图》十二幅,《水浒叶子》四十幅,《张深之正北西厢》六幅,《鸳鸯冢娇红记》四幅,以及他逝世前一年所作的《博古叶子》四十八幅等。1638年,来钦之的《楚辞述注》付梓时,陈洪绶的《九歌图》被作为插图,付诸木刻,影响极大。他所创作的屈原像,至清代两个多世纪,无人能超过,被奉为屈原像有经典之作。

水浒叶子》是陈洪绶二十八岁时,花费四个月所作的另一组版画精品。陈洪绶在这套《水浒叶子》中,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从宋江徐宁凡四十位水浒英雄人物。陈洪绶大量运用锐利的方笔直拐,线条的转折与变化十分强烈,能恰到好处地顺应衣纹的走向,交代人物的动势。线条均较短促,起笔略重,收笔略轻,清劲有力。这套图一出世,不仅民间争相购买而且博得了一班文人画友的交口称赞。

明末,陈老莲的《水浒叶子》遍传天下,以致后世绘写水浒英雄的画工很难脱出他的范畴。

《西厢记》是陈洪绶给书籍作插图最多的一种,流传有张深之的《正北西厢》、李吉辰本《西厢》及李卓吾《评本西厢》三种。张本的六幅插图中,第一幅为莺莺像,其余直接描绘原作内容有《目成》、《解围》、《窥简》、《惊梦》和《报捷》五幅,出色地表现了陈洪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博古叶子》(图2)是陈洪绶去世前一年所作。由陈洪绶的好友、明末徽派最著名的刻工黄建中所刻。这套图共四十八幅,黄建中的精湛技艺,与陈洪绶的设计堪称珠联璧合,忠实地展现了老莲晚年的画风和精神状态。人物造型和线条要比壮年期高古,人物头大身短,显得颇有稚趣,线条布置愈趋自然、散逸、疏旷,不像壮年期那样凝神聚力,细圆而利索,但更加苍老古拙,勾线也十分随意,意到便成。其人物及笔墨的舒缓状态,达到了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最高境界。

曾经一度出家的陈洪绶,对于道释图像也

陈洪绶陈洪绶

多有涉足。《无法可说图》画一罗汉,高鼻深目,面颔奇异,手把藤杖坐在顽石上。罗汉耳孔穿环,嘴唇微启,似乎正在向面前跪拜之人说法。这一跪拜的人形貌也颇奇异,神态专注而虔诚。人物造型很可能受五代禅月大师贯休的影响,并经陈洪绶特有的变形处理,古朴率真。《观音像》是他晚年的另一幅佛画精品。图绘一男相观音,身披白衣袈裟,手执拂麈,端坐菩提叶团上。细眼长眉,方面阔耳,雍容大度。其风格状貌,一如论者所谓“躯干伟岸,衣纹细劲清圆”。画面上方以一半篇幅书《心经》,字体劲秀,末署“云门僧悔病中敬书”。

综观陈洪绶在人物画上的成就,壮年时已由“神”入“化”,晚年则更炉火纯青,愈臻化境。造型怪诞、变形,线条清圆细劲中又见疏旷散逸,在“化”境中不断提炼。直到近代,陈洪绶的作品还受到鲁迅的极力推崇。鲁迅早在壮年就着手于陈洪绶作品的搜集,晚年还预备把他的版画介绍出来。这一切,都说明了陈洪绶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位光彩熠熠的伟大画家。

一、在中国美术史上,独立创作一组个性极强的历史人物而达到特殊效果的,《水浒叶子》是显著的里程碑;

二、夸张的人物造型是基于深刻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他的想象力在此显示出极强的说服性,叶子成为他人物画作风的有力说明,而且解释了为什么对后世有如此大的影响;

三、他利用各种作画技法适应不同题材,如用折笔或粗渴之笔表现英雄、细圆之笔表现文士美人、用游 丝描表现高古,成为中国传统人物画法的丰盛宝库。陈洪绶一生秉性孤傲倔强,吞恨而终。他是一位擅长人物、精工花鸟、兼能山水的绘画大师,与北方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当代国际学者推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著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等作品集。

人物评价

编辑

张庚:(洪绶)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清圆细劲,兼有(李)公麟、(赵)子昂之妙,设色学吴生(吴道子)法,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矣。(《国朝画征录》

唐九经:章侯生不满六旬,其笔墨凡四变,少而妙,壮而神,老则化矣。其变也大率十年一转,兹其由少而壮,出妙入神之时也。(《陈洪绶花鸟扇》

朱彝尊:盖绘事本天纵也!

鲁迅:老莲的画,一代绝作。

陈传席:陈洪绶的画是当代所无,前代不能笼罩,后代亦难以企及的。(《陈洪绶》

徐书城:明末清初之际,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审美趣味的变革,始于徐渭董其昌,成于陈洪绶。他们把“笔情墨趣”进一步从所描摹的物象上独立出来,前提条件是先要把所描摹物象的本来面貌加以“变形”的艺术处理,遂有意识地背弃了写实的因素。这种造型奇特的艺术风格,在陈老莲的作品中(特别是他的人物画)表现得尤为鲜明突出。

高居翰:他是中国最辉煌的大画家之一,当然也是继李公麟之后,最伟大的人物画家。 [7] 

轶事典故

编辑

白壁作画

陈洪绶四岁那年,到亲戚家的私塾里念书。有一次,亲戚因有事外出,对家童说:“墙壁刚粉刷好,别弄脏了。”就在亲戚离开后,小洪绶走进了这间房子,他觉得在这高大的墙壁上画些什么会很好看的。可是因为家童在旁看守,是不允许他这么做的。
  “小哥哥,你为什么不去吃饭呢?你放心好了,我不会弄脏的。”小洪绶说。

家童听后就放心地吃饭去了,陈洪绶这时的脑海中浮现了一尊不知在哪里看过的关公像,于是三下五除二地拿起笔把它的样子画了下来。当家童看到这情况时,因为怕主人回来把他打一顿,吓得嚎啕大哭。

后来,陈洪绶的亲戚知道以后,以为是关公显灵,不仅不怪罪陈洪绶,反而又是下跪又是作揖,并从此就把这间房子作为供奉神像的地方。

馆藏画作

编辑

作品名称 创作年代 收藏情况

《晋爵图》 早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泄图》 1624-25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喜上眉梢图》 1627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杂画图册》 中前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

陈洪绶书画作品

陈洪绶书画作品(40张)


水浒叶子》 1633

《乔松仙寿图》 1635 台北故宫博物院

荷花鸳鸯图》 中年时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

宣文君授经图》 1638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黄流巨津图》 晚于1644 北京故宫博物院

蕉林酌酒图》 1649 天津艺术博物馆

《梅花书屋图》 1649 安徽省博物馆

《雅集图鉴》 1649 <a target="_blank"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